中大院系问答 | 理学院:与数为友,与理同行
引言
理学院位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成立于2021年2月。根据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理学院秉承“德才双修、顶天立地,知行合一、勇立潮头”的学院文化,开展“数学”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建设,为深圳校区学科布局和发展提供支持,支撑伽马光子对撞机及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
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中山大学数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与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学科历史追溯于数学系始建于1924年创校之初。理学院数学学科人才培养涵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与交叉学科(医学数学、数学生态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等学科方向,其中重点开展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与交叉学科三个学科方向建设。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思路,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能进行知识更新,能够在数学、应用数学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经济金融、生物医学等交叉领域深入发展,在科技、教育、信息金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数学研究专门人才和交叉复合型人才。

本科专业:物理学
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始建于1924年创校之初,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物理学科评级为A-并列全国第7位。理学院物理学学科人才培养涵盖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物理与交叉学科(医学物理、统计物理、核科学)等学科方向,其中重点开展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光学四个学科方向建设。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行动力”,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背景与学科交叉能力,掌握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物理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应用、掌握加速器和探测器技术所需的电子学知识,依托建设伽马光子对撞机及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发展背景和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专业特色
(一) 师资优势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团队,师资力量充足。现有数学、物理方向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32人,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4人,南粤优秀教师1人,100%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海外教育和工作经历的人才占比80%以上,具有国际教学视野和教学理念,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多位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 平台优势
学院建设有先进演示实验室、物理专业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等实验教学平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1.1亿元,设备充足,满足实验小班化教学需求。

(三)课程优势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选修提升课,在打牢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接触前言理论。
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大类基础课:数学分析、几何与代数、程序设计、大学物理。
(2)专业基础课:离散数学、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数值分析、概率论、实变函数、代数学、泛函分析Ⅰ。
(3)专业核心课: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
(4)专业选修课:分为通用选修、分析学、代数几何学、控制与运筹学、应用数学模块。

2. 物理学专业:
(1)大类基础课:高等数学一、线性代数、程序设计、力学、电磁学、热学、大学物理实验。
(2)专业基础课:大学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与复变函数、物理学中的统计方法、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光学。
(3)专业核心课: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科学计算方法与实践、先进演示实验、物理学专业实验。
(4)专业选修课:分为通用选修、理论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光学、凝聚态物理、物理交叉学科模块。
学子风采
理学院学子专业基础夯实,学风优良,思想觉悟高,在校本科生入党申请比例超过70%,青马学堂定期研读“红色经典”,定期举办“伽玛大讲堂”、“光明讲坛”等学术讲座累计59期,邀请郭柏灵院士、王乃彦院士、张平院士等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举办首届数理文化节,成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实施本科生伽玛科创计划,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追求卓越意识增强。

2023年,我院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的奖项超过65项,我院2023级数学专业乐绎华、2022级物理专业王力杰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分别取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多名本科生踊跃组队报名参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总计11项奖项。


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助学、奖学、导学、促学“四学一体”内涵式发展模式,形成物质帮扶、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获得资助,本科生获奖学金比例30%。2023年我院有6名本科生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60人获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就业去向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持续提高保研升造率,鼓励并支持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学院或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与深圳湾实验室等单位签订了本科生实习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口径广,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性学习,本科毕业生可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物理前沿研究等相关工作,在计算机技术、金融统计、通讯工程、机械制造和加工、自动化工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和技术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