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圩购”数字经济实践团获评2024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
近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学生联合会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品牌项目及典型案例的通知》(团粤联发〔2024〕30号)。
其中,《中山大学理学院“圩购”数字经济实践团》入选2024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7月16日至18日,中山大学理学院“圩购”数字经济实践团前往广东省连州市丰阳镇开展2024暑期“三下乡”暨广东省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直属党支部华毅副书记、团委书记程子珊、罗翊老师带领17名青年学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充分发挥理学院数学和物理的学科优势,开展“圩购经济”项目(2.0版本),聚焦打造“不打烊的圩市”,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探索创新做法,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7月16日,理学院实践团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出征,历经长途跋涉来到连州市丰阳镇。中山大学驻连州工作队队长陈英群老师为同学们讲授《汇聚优势资源,实现校地双赢》的专题党课,详细介绍了在广东省委和中山大学的持续帮扶下,丰阳镇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情况。丰阳镇以“四色丰阳”为主题助力“百千万工程”,谋定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重在“落子”,久久为功,整合红色文化、墨色古村、绿色生态、金色产业等资源,为丰阳可持续发展储能蓄力。




实践团先后实地调研走访了南岭茶博园、大富头村农田、渔晟农业科技园区、柯木湾村蔬菜面生产车间等地,向生产负责人及当地农户深入了解产品生产模式和销售途径,谋篇布局,为后续搭建数字化平台提前做好准备。
在南岭珍羞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带领下,实践团队员们走进茶博园。茶博园建于高山之上,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大校训石为界限划分为五个园区,体现中山大学帮扶丰阳发展振兴的决心。队员们认真听取茶博园负责人详细介绍各类茶叶的种植知识,了解茶博园的发展规划。

实践团队员们来到大富头村农田进行调研,从校园课堂走到田间地头。同学们在农户的讲解下,深入了解玉米、丝苗米、芋头和马蹄等农作物的种植过程,调研产量销量情况,感悟当地立足优势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队员们来到广东渔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了解渔晟农业科技园区的生态农业规划,进一步理解科技兴农的深刻含义。

实践团来到柯木湾村蔬菜面生产车间进行调研。我院直属党支部李锐书记时任柯木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整合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建成了中山大学产业帮扶农产品加工车间,给当地留下了“带不走的产业”。生产负责人详细介绍车间生产的流程和运营管理,讲述利用当地富有营养价值的蔬菜供应链的优势,研发蔬菜面的过程。突击队深入了解其主要销售途径并就如何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进行讨论。

- 商品销售可持续,圩市发展“不打烊”
丰阳的“圩日”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每月约定俗成的赶圩之日,是当地人民群众相聚相约的日子,热闹非凡,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具有丰阳乡村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总结去年直播项目经验后,理学院“圩购”数字经济实践团在今年持续把活动主题聚焦于“圩”,定位“不打烊的圩市”,开发集圩市文化、商品产销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小程序,突破直播带货局限性,运用数学算法优化市场策略,大力宣传丰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无人在带货,但日日是“直播”。

为搭建数字化平台,实践团为圩日集市的数据采集做了充分准备。队员们于五更鸡鸣时起身前往圩市开展拍摄工作,依托信息化技术,结合前期的调研成果,定制专属丰阳圩市的全景地图。


7月18日上午,为促进团队交叉协作,理学院“圩购”数字经济实践团与商学院团队在中山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开展项目阶段性总结交流会。同学们详细汇报这段时间的工作进展情况,反思与总结。下一步将继续商讨如何整合两个团队的项目特色优势,依托数字化平台,以“创优品”促“新优势”,拓宽“集市+产业”交互模式,推动工作成果走深走实,为加快县域经济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 双向奔赴塑格局,学思践悟促成长
结合团省委、校团委的工作部署,我院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积极推动青年学生社会实践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带领青年大学生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月16日,在共青团清远市委员会学校与联络部部长、连州市丰阳镇党委副书记陈颖航带领下,实践团走进丰阳古村,参观丰阳村史馆,深入了解丰阳村的历史沿革,丰阳牛肉干制作技艺、丰阳祁剧、丰阳村吴氏祖诞日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技艺高超的碑刻艺术,感受丰阳文化魅力, 深刻地感悟中山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与能力。



7月17日,实践团前往夏东村进行参观。柯木湾下辖的夏东村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冬暖夏凉,环境优美,是连州市为数不多的生态村之一。我院直属党支部李锐书记曾于2020年驻柯木湾村任扶贫干部,在中山大学专家团队做好旅游规划框架后,筹备资金开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民宿项目。切身走进夏东村,理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直接深刻的感悟,正是代代中大人的不懈努力,助力了丰阳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7月18日,理学院实践团来到大富头村农田中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队员们纷纷换上工作鞋,拿起锄头镐子,走进田间地头,在农户的指导下种植玉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在亲身实践之后,队员们对农业劳作的艰辛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农业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 队员的心得体会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和提升,更收获了对乡村工作的认识,拓宽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野,培养了更为广阔的格局与胸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谨以孙中山先生对青年人的寄语作为我的座右铭,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国家的建设中,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宣传组队员,2023级本科生唐楷
三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使我获益良多。最大的收获有以下两点。第一,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VR技术知识,初步掌握了有关相机、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些新知识、新技能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当切实融入到三下乡活动中,并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事情后,我对“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曾在课本上看到过、在课堂中听过的名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千千万万乡镇干部默默作出的努力、是每一个勤耕于田间的农民喜悦的笑脸。最令我感动的是我在乡间看到村里为了庆祝中大百年校庆而作的麦田画,那一刻我明白了知识、技术、人才与农村、农业、农民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下乡是为了人民,也只有为了人民办事才会得到人民的尊重和理解。三天里我们走街串巷、跋山涉水完成了VR地图的创作,做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展示丰阳圩市风貌的成果。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也切实地为“千百万工程”出了一分绵薄之力。这是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技术组队员,2023级本科生赵正阳
这次调研活动,相比之前去过的乡村旅游或者是实践,不仅了解到了珍馐茶博园、渔晟园等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讲解人也愿意讲到、我们也能够听到乡村振兴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柯木湾村和夏冬村,了解基层群众的需求和发展的难点痛点,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地总结积累经验。
——技术组队员,2023级本科生崔迪生
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的农产品品质非常好,农民也很勤劳。只要能打响当地农产品的品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连州丰阳,我们相信当地的经济会越来越好。连州丰阳是广东乡村的典型之一,我们看到了它的振兴大有可为,并且它的经济已经在往年的帮扶中有所改善。我认为,丰阳可以作为全国乡村的缩影,既然丰阳的振兴大有可为,全国的乡村振兴当然也大有可为。
乡村拥有发展潜力,村民勤劳乐观,这是中国乡村的写照。如今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能够快速进步,都得益于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享受着农民的劳动带来的便利,更当积极投身于进入乡村振兴的大军中。只要人人重视乡村振兴,人人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将不局限于一句口号,全国的乡村必定可以迈向富裕。
——调研组队员,2023级本科生黎轩辕
- 结语
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理学院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实践团走进丰阳,围绕当地特色“圩日”文化探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新策略,通过调研当地特色产业、开展劳动教育等活动,传承中大人的精神内涵,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不打烊的圩市”,为“圩购经济”项目的持续开展和落地见效奠定基础。理学院实践团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田间地头,集中蓄力,厚积薄发,立志铆足干劲谋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努力以优异成绩献礼学校百年华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