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玛大讲堂(第6期):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祖国核事业
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祖国核事业

报告摘要:
王乃彦院士,1935年11月生于福建,作为参与过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和地下核试验的核物理学家,参加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在国内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的近区物理测试工作,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他在我国开辟和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的中国人。自1956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分配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起,王院士便踏上与“核”共舞的征程。60多年来,他奋力前行、为国奉献,将毕生心血融在科研成果中,致力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核科学技术的应用,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烙下最赤诚的报国印记。多年来,王院士不仅奋斗在科研一线,而且热衷于青少年科普和科技创新等公益活动,心系下一代科学人的培养。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王乃彦院士重温“核”故事。
主讲人简介:
王乃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5年11月21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参与研制、建立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在国际上对Yb和Tb同位素中子共振结构的研究问题作出贡献;领导和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取得突出成就,为我国开展氟化氪激光技术与激光核物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2015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核工业功勋等荣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